北京风水格局 北京风水气数已尽

北上广深是我国发展最好的四个地区,很多人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容,一个地方的发展,跟风水是有关系的,风水是天道与地利配合运用的学科,包含了数、运、理、气、象、煞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有人说未来离火运南方会有更好的发展,认为北京风水气数已尽,这是真的吗?

【北京风水格局】

地理环境是构成北京风水的基础,北京就建筑在这太行山和燕山两条山脉交会之地,北面、西面、东北面三面高山环绕,形成天然群峰,拱卫着这座气势非凡的文化古都。北京北扼居庸关,右耸太行山,左面是沧海,南襟河、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在燕山与太行山山脉的聚接处,王脉在此生发,然后由西北向东南一路奔腾而来。再看北京城外部的格局,前面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明堂,泰山左耸为龙,华山右耸为虎,嵩山为前案,东南入海口为水口,其中有来自黄土高原的桑干河与来自蒙古高原的洋河,在此汇聚成永定河,正是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脉旺局。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首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别的都城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在中国的传统风水概念中,北方之神是玄武,玄武属水,因而城北必须有山,以山压水。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阴的意思。北京北部的格局完全符合这一规律,以山造形,以形成势,虽阴犹雄,巍巍挺立拒敌于千里之外。

但玄武后来被封为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别于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三灵。青龙和白虎,后来只做了山庙的门神,而朱鸟就成了九天玄女。从方位神的地位,大家也可以看出北方的重要了吧?

北京城里的“双龙”布局

有关专家对北京景山地区的遥感航摄照片进行了研究,发现这里的古代建筑群的整体设计形状貌似一组拟人化的建筑。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们利用遥感技术所拍摄的全北京城鸟瞰照片,翻阅了大量有关史料,相互印证。他们惊奇地发现,明朝人对北京城的设计建造是双龙布局形状。一条水龙和一条陆龙衡山环水,蔚为奇观。

北京的“双龙”,水龙以南海为龙头部分,湖心岛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是龙尾,摆向西北方向。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址如同龙眼,故宫恰似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正阳门好似一宝珠。通览北京中轴线的古建筑,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极富匠心。

明代北京城建筑的这种“双龙”布局,反映了在华夏民族历史上君权神授的思想。在一种观念看来,北京乃兴龙之地,帝王乃天降龙种。这种神奇的双龙布局设计是中国古人的艺术造诣,还是天然的巧合,仍然是一个谜。

北京古城墙缺个角

翻开北京交通图,很容易就看到一条环形的线路像窗格似地镶嵌在北京城的正中心,把北京城分出城内城外。它就是二环路,北京古城墙遗址的位置。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今天,古城墙已不见踪影,被二环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据说,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60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细心的人会发现,古城墙没有西北角,即二环路没有西北角,西直门和东直门路线有所不同,西直门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时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谓“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现象。内城没有西北角,破坏了北京城整体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处。

为什么古城墙没有西北角?这是长久遗留下来的不被普通百姓所熟知的一个谜。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从卷帙浩繁的史书中寻找谜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这个缺角之用意则异曲同工。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矩形设计的,工程设计师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他们只好去掉一角,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传,明朝建筑北城墙时,西北角修建为直角,但不知何故,屡建屡塌,前后百年间,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于无奈,最后建为斜角。

社会学家对这一自然现象有一番传统观念上的解释,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北方向是个缺口。如西汉刘安写有《地形训》,认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撑着天体,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训》讲八方吹来八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称不周风,东汉班固解释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这种解释,西北两个方向不应该互相连接,而应缺口。

北京是风水当中非常棒的一个城市。北京是以故宫为中心修建的左右非常对称的城市建筑群,是三朝:元、明、清,历时几百年不倒。北京的风水是很不错的。这里面尤其要提到的是我们曾经在明朝的时候崇祯年间,1635年,当时就有出版物,当时叫《地经景物略》记载的黄城西,墓陵深,秋冬令令,俨然一排古墓临森。当年北京周围松林丛密,道路上只容一个人骑马单行,茂密的山林带来了丰盛的水源,钓鱼台、金鱼池、常年是泉水,许多地方是泉从地涌。

但曾经污染问题、风沙问题很严重,为什么?有城市建设和改迁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是人类,整个环境大发展、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我们的生态和我们的工业的发展不均衡,没有大家阴阳的平和,所以导致了一种失衡。

北京城东西南北是非常清晰的,东面有西山、昆明湖,包括万寿山,同时还有水,山水并一的,靠山背水。昆明湖和万寿山地貌朝向正好是形成了我们西北向东南的流向。并且朱元璋后人在修了有名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整个北京风水最好的地方。

当时请的是江西派,风水分两个派,李系派,是从福建发起来的,李系派研究的是室内和居室的风水,但两派都是用罗盘测出更多的信息,进行调整,来达到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的统一和谐的目的。

古代帝王讲究“面南背北”登基坐殿,要求的是背(北边)靠着山,面(南面)向着大河和平原。北京的北面是燕山山脉,南面是永定河,又面向着华北平原,正是帝王建都之地。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因此多朝选则定都北京。明成帝朱棣更是迁都北京,以阴阳八卦思想兴建北京城,更显天子之气。

【北京风水气数已尽】

自古以来,中国的首都都在北京,北方又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多少古代帝王把北平当作自己的根据地。这跟北京的风水有着莫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北京在古时候就是元、明、清的定都之地。除了它的天然地理优势以外,自然离不开风水之说。在古代,还有专门研究天象的官员职位,可见古时候的帝王对风水之说也是相当重视。

先有拓潭寺,再有北京城

潭柘寺在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前年古刹。史书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间则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

潭柘寺建于1600余年前的晋代,初称嘉福寺,兴盛于唐代的武则天时期,名为龙泉寺,金代改称为大万寿寺,清康熙年间改称岫云寺。据《岫云寺莲花池记略》载:“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

而北京城成为首都是在元朝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在元朝建初,世祖忽必烈听从了大将巴图鲁和汉族学者、谋士刘秉忠的建议,以“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为由,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城在此之前。相对于潭拓寺的在晋代时发展,已晚了800年多了。辽国曾在公元916年以幽州为南京,晚于晋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则天时代也比晋代晚400多年。因之,民谚所说的潭柘寺与北京城的关系是真实的。

菜市口

在北京的人都知道,诈一听以为是个集市卖菜的地方,但它其实是前朝的刑场,无数的人在此地成为刀下鬼。菜市口以前真的是个专门卖菜的地方,早在1000多年前的辽代这里还是安东门外的郊野地带,到了金代菜市口成为了施仁门里的一条丁字街,而到了明朝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了是京城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当时沿街卖菜的菜摊菜店非常多,北京四九城内的老百姓几乎都要到这里来买菜,因此大家便把这个地方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称作菜市街,直到清朝接了明朝的班,才将这条街市正式改为菜市口,而在这次更改以后,时至今日,这条街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日,再也没有被替换过。尽管菜市口是卖菜的,通过这个名字一听就都知道,但真的让这个地方名声大振的,还真不是因为它是 销售蔬菜的集中交易市场。因为自打清朝之后,这个地方就成了北京城内,最有名的刑场,而在这里也真的有不少当时名人因为触犯了上面的当权者而在这里被处决。要说以前,明朝的时候,刑场并没有定在菜市口,但一到了清朝,清政府便将这个卖菜的地方,变更成了杀人的地方。在古代,要是犯了什么法就会被拉出去午门斩首,但是午门这个地方,距离故宫还是很近的,皇帝不可能让罪犯的血染了自己的家,所以最终将他们人头落地的地点,选在了菜市口这个极为特殊的地方。于是从清朝后便成了斩罪人地方,据说戊戌四君子就是在这被斩首的。

北京的龙脉

龙脉就是随山行走的气脉,就是指起伏的山脉。因为山脉蜿蜒起伏,千变万化的形态,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与咱中国人所理解的龙的样子很相似,所以在中国风水学上就把山脉比喻成了龙。而龙一般就是指地理脉络,其中江河是龙自身的脉络,水是龙的血液,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古人认为,通过龙脉可以判断出建筑的因果吉凶。

龙脉的分类,就想一棵大树一样,有根龙,干龙,支龙,叶龙之分。在风水学中,公认昆仑山是咱们国家的“万山之祖,龙脉之源”,是根龙,它从昆仑开始发源一直延伸到世界各地。从昆仑山向东延伸出了3条最重要的干龙,分别是北干龙,中干龙和南干龙。而其中北京的位置就在这条北干龙之上。自昆仑山到燕山,这条蜿蜒曲折的巨大龙脉横卧于中国北方,从昆仑山而来的这股龙脉之气,全部凝聚在北京天寿山,也就是皇城的靠山之中,龙脉行到此处,则气止结穴了。

在1262年,元朝的政治家刘秉忠,秉着“自古建邦立国,先取地理之形势,先王脉络,以成大业”的原则。他亲自带队,跋山涉水,顺着这条龙脉寻找龙穴,并在那里定位了元朝的皇宫,开始营建元大都。刘秉忠这人,精通“易经”且深得忽必烈的信任,据说连元朝的那个元字都是他从易经中找到给起的名字,取得是“大哉乾元”之意。其中他有位徒弟,就是元朝著名的水利学家和天文学家,郭守敬。

这两位大仙儿自从发现了这条藏风聚气的龙脉,也就是燕山山脉以后,就以此作为了整个都城的靠山。而在此时,他们还发现在这条龙脉上的,也就是玉泉山方向流出了一股的水系龙脉,是从玉泉山流到了翁山湖(现在的昆明湖),并在那里潜入地下,然后在万岁山(就是现在的北海琼岛)又流了出来。如果能把这股龙脉引进京城和皇宫,并以此作为当时皇宫的靠山,这样一来呢,城也有了龙脉靠山,皇宫也有了龙脉靠山,并且还做到了和昆仑山一脉相承。一举多得。

那如何把玉泉山的水作为龙脉引导到京城和皇宫呢?刘秉忠和郭守敬经过多年的设计和建造,通过“明”和“暗”两种方式,把这条龙脉引进城里。这“明”的方式就是在地上,通过人工开凿水渠,把玉泉山的水引入京城,经今天的太平桥大街南行,东转,再经今天西四南大街的甘水桥,太液池,流入大内,在经过皇宫正门的围桥(也叫作周桥)流入皇宫,从此让皇上喝上了来着玉泉山的水。然由于此水来自西方,五行中西方属“金”,所以就被叫为了“金水”,这样就有了金水河一说。

在风水学上对住宅的讲究,要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站在朝南开的大门前,面朝南的方向时,相对的左手方向是东,在东面要有流水,即青龙。右手方向为西,哪里要有大道,即白虎。前面要有池塘,即朱雀。后面要有丘陵,即玄武。而其中这青龙是四灵自首,具有统治地位,所以要给皇宫配上青龙,于是二人就修建了河道。将什刹海,积水潭的水,引到今南、北河沿,绕宫殿东侧,一直引到了通州的通惠河,并由此向东南方流去,这样皇宫的东面就有了龙脉的延伸,也就有了青龙。这条青龙名字叫“御河”也叫“玉河”。就是现在南河沿北河沿大街。

这是明的方式,那暗的方式呢?刘秉忠通过山向走势和地壳结构分析,通过做相应的水文调查。发现这玉泉山的水在地下是一直从西北向东南流动的,这就是条地下的龙脉啊。刘秉忠通过此脉络,找到了下游的“龙泉”,并堪定太液池为正穴,决定在此营建“大明殿”,并围建大内,营造宫殿。

到了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的时候,继续沿用了这条地下“龙脉”。 但他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于是乎,当时的风水师就把明朝的宫殿的中轴东移了一小段,使元大都宫殿的中轴落在明朝宫殿的西面,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从而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明朝还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以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这样的风水格局就形成了。

现在故宫地下龙脉的流经方向是:从紫禁城的西北角潜入地下,再经过经过现在故宫里的慈宁宫,中和殿,文华殿,文渊阁,至大庖井,从东华门向外流出,再向东流经王府井的,然后向东流去。据说王府井的那口井里的水,口感甘甜,这说明它也是这条龙脉上的水。慈宁宫东侧就是就是元朝大内的大明殿,这个大明殿就是“龙穴”所在。

为了证明此处龙脉的正确性,据传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佐证:一是在现在故宫内的传心殿内,有一口大庖井,它是宫内年代最久远的水井。无论天气多么干旱,井水也不升不降,后世皇帝供奉“龙泉井神”就在这里,它是元代专供皇帝饮用的井水。这就是刘秉忠勘测到的“龙泉”。第二个佐证:就是清代乾隆皇帝曾经做过全国水质调查,证明此井水的水质水质和玉泉山的水不相上下,这也说明流经此地的水,是源于玉泉山这条龙脉的分支。第三个佐证就是:在建国后,在对故宫博物院建造地下工程时,工人刚开始挖掘很浅的位置,就开始水流不止,并在哪里发现了柏木桩,从而进一步揭示了“龙脉”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