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的由来传说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是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节期因地而异,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中国是花的国度,花朝节由来已久。

  最早在春秋时代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当作纪念她的节日。

  据《广群芳谱》所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博异记》、《镇洋县志》还为其起源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此外,还有人认为花朝节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密切关系。明朝田汝成《熙朝乐事》记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盘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可见该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赴会进香、祭神拜佛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

  花朝节是个风雅的节日,做的事自然也是风雅之事。花朝节正值二月仲春,芳菲盛开、绿枝红葩,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

  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会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有时也会选择一个风影优美的地方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的话动,或在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

  有的地方还有花朝节吃百花糕的习俗。据说,百花糕是唐朝女皇武则天的发明。有一年的花朝节,武则天率众位宫女游园赏花。看到那些千娇百媚、争奇斗妍的花儿,她突发奇想让宫女们采集各种花朵,回宫之后和米捣碎,蒸制成香糯可口的糕点,就是百花糕。以后,每逢花朝节武则天都把百花糕作为礼物赏赐给大臣们。

  民间还有以“花朝日”天气晴雨预卜年成丰欠的,谚云:“有利无利,但看二月十二。”这天,切忌有雷雨,民谚曰:“雷打百花心,百样无收成。”

  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歌中一般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迄情深意浓处,则互抛绣球,流连忘返。

  江南一代,花朝节有采戴荠菜花(相传可保一年不头痛),文人宴饮赋诗,男童蓄顶发、女孩穿耳洞等习俗。

  在现代,花朝节多举行各种各样绚丽夺目的时令性花市花展,群众性的赏花风潮往往经月不退,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一日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