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的六月六有哪些习俗?

  我们有五十六个民族,而五十六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农历“六月六”又称“天贶节”、“洗晒节”等等,在这一天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民俗习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不同的地区的六月六有什么习俗吧!

  不同地区的六月六

  汉族的六月六  天贶节  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贶,赐赠的意思),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残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搀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又有说天贶节起源于宋代颍州。宋神宗是一位迷信神仙的皇帝,传说他在颍州做太子时,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告诉别人说梦中神仙赐予他一部天书,读完就会当上皇帝。第三年,他果然当了皇帝。为此,他就钦定这天为天贶节,并将颍州改名顺昌,寓意飞黄腾达之地。但随着时光久远,这一节日逐渐泯灭了,代之而起的是“晒伏”,在民间,讲究实用的百姓,利用这天的好太阳,晒衣服被褥等用品,防止霉烂,所以也叫晒霉。

  您可能也喜欢: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关于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不同地区的六月六

  洗晒节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有“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沐浴”之说。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载:此日“内府銮驾苦、皇史宬(清皇家档案库)等处,晒晾銮舆仪仗及历朝御制诗文书集经史。士庶之家,衣冠带履亦出曝之。妇女多于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至于骡马猫犬牲畜之属,亦沐于河。”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打个泡子,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  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气温水温高,正是沐浴的好时候。又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此前有长达数周的梅雨时期,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民间还称六月六是猫狗的生日,须将猫狗捉到河中沐浴,以防暑疫。因这天是猫狗沐浴日,故人必须避让。为此,还有笑话流传:古时有个叫毛栗安的去看望朋友杨南峰,恰巧杨在沐浴,毛不得见。毛感觉受到怠慢,便如法炮制,待杨来拜访时,也以沐浴拒见。杨觉着好笑,就给毛留下一首打油诗:“君来拜我我沐浴,我来拜君君沐浴。君拜我时四月八,我拜君时六月六。”对毛奚落了一番。  据《安徽日报》张殿兵撰文称:阜阳周边县市有些农民在六月六这天,还会给家里的猫狗洗澡,戏之为“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而在临泉六月六这天则称“重阴节”。《易》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因此,古人以六为阴,九为阳。这天,家家吃炒面,吃炒面以示缺水,有祈祷老天爷在盛夏酷暑多施甘露,降雨解旱,使五谷丰登之意。农谚中有“拿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之说。  明沈德符《野获编》载:“六月六日,内府皇史成曝列圣实御制文集大函,为每岁故事。”六月初六正当盛夏,是一年中太阳最猛的日子,古人就把这一天当作暴晒衣服、物件、书卷的日子。据说这天晒过的衣服不生虫。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久而影响民间,民间效仿,便在这天“日曝晒书衣裘”,形成习俗。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此习古时甚重,甚至庙宇的城隍塑像,也要在这天重塑面身改换“新袍”,谓之“晒袍”。  镇江文人陈庆年的《西石城风俗志》记载当时镇江的风俗:“不论贫富必各出起锦衣百曝之。“红绿”在城市里面,是指衣裳被褥。民间这一天是很隆重的,家家户户一早起来,搁好竹杆,竹匾,把一件件衣服搬出来曝晒,棉胎被子放在竹杆上晒,其它各种衣服放在竹匾里晒,家家户户晒满了红红绿绿。民间说法,这一天无论是丝绸棉布经日一晒,一年到头就没有虫蛀发生。老百姓笑谈,六月六这天,皇帝都要把龙袍拿出来晒晒。“红绿”在农村,也指家中储藏的稻子、麦子、豆子等粮食。进入伏天,太阳也热辣,经“晒伏”以后的粮食就不会再转潮发霉了,而且附在粮食上的细菌也会被晒死。所以在镇江丹徒南乡一带又有民谚:六月六,晒六谷。  南朝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说,晋朝郝隆,有人看见他在曝晒节那天仰卧在太阳底下,问他缘由,他回答“我晒书”。再问,书呢?他拍拍肚子说,都在肚子里。郝隆是名士,家中清贫却满腹学问。因这一天有钱人家晾晒绫罗绸缎、古籍字画,也有一种摆阔的意思。郝隆因家穷,没什么可晒的,便无事生非地晒肚皮以此调侃嘲讽一下。  夏季晒衣服书籍作为一种传统风俗,,相传源于汉代,汉代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暖衣阁”。六月六日这天,宫女便“登阁曝衣”,即谓晒龙袍。后来民间也在这天晒龙灯衣,以求风调雨顺。  东汉史学家崔实的《四民月令》中说是七月初七的风俗。南朝宋代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晋朝名士阮咸的故事也说:“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饰绮。”可见晋代翻晒东西的习俗仍在七月七日。现在山东西南地区的济宁曲阜一带仍有七月七日晒衣书的习俗。以后何时改为六月六,则没有史料记载,想必是六月六太阳更烈更毒之故。此俗延至清代。据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京师于六月六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在六月六晒衣服的习俗。

  您可能也喜欢:  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解惑: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  详解: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  详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不同地区的六月六

  晒书节  赵恒为了防止“天书”霉蛀,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他都要把天书拿出来曝晒。后来读书人也在六月初六这天,将所藏的书籍、字画摊在太阳下晒,说这一天的阳光阳光可杀灭书中蛀虫,六月初六就成为了“晒书节”。明朝时,这个节日开始官方化,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记述:“六月六日,内府皇史宬曝列圣实録、御制文集诸大函,为每岁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由纪晓岚等大学士编撰的《四库全书》,全国仅抄录七部,其中一部就收藏在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想象当时作为国家级藏书单位的文宗阁,每年六月六搬晒图书的规模一定让人震撼。  另一说法,晒书节,康熙年间学者朱彝满腹经纶,他在六月六日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却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经交谈和面试,确实有才,即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字画,以示学问高深,系成“晒书节”。

  晾经节  传说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途中经书掉进河里,赶紧捞起来晒干,而这天正是六月六,后来寺庙里就把六月六作为晒经书的日子,有“晾经节”之称。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如旧京的白云观藏经楼里,藏有道教经书五千多卷,在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初七,白云观要举行晾经会,届时道士们衣冠整洁、焚香秉烛,把藏经楼里的“道藏”统统拿出来通风翻晒。广安门内著名的善果寺每逢六月初六也要作斋,举办“晾经法会”,僧侣们要礼佛、诵经,届时开庙一天。那时看完洗象的百姓,都会涌到善果寺中观看晾经,所以寺前也形成临时集市,非常热闹。江苏民间称六月六为“翻经会”,是日,诸寺庙要曝晒藏经,寺庙中的藏经阁,藏经与藏书太多了,僧人一天来不及搬晒,就招来信徒帮忙。语谓“翻经十次,他世可转男身”僧人告诉妇女们,连续十年来翻经晒书,转世投胎后会变男身。在旧社会,妇女一生比男子更劳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都希望能变成男子更有自由,所以有了这种观念,都会自觉的去寺庙翻经晒书。上海地区是日全城裁缝集于城隍庙,为城隍晒袍(城隍的衣饰)。

  洗象日  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您可能也喜欢:  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详解: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不同地区的六月六

  回娘家节  “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回娘家”,晋南地区称为“回娘家节”、“姑姑节”。古时,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各家各户都要请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好好款待一番。相传,此俗是由春秋时期有名的宰相狐偃改过故事而来。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在春秋五霸中,晋国是继齐国之后又一个争得霸主地位的国家。当时的晋王是晋文公,而晋文公的周围集结了一大批贤臣良相,狐偃就是良相之一。狐偃,晋文公的舅舅,他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但仍不辞劳苦,辅佐保护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公子重耳继位后,拜狐偃为相。但狐偃则因功自傲,其儿女亲家、晋国功臣赵衰,直言指责其败行,反被气死。狐偃的女婿欲在六月六日狐偃生日这天暗中将他杀掉,并和其妻子狐偃之女相商。狐偃之女见要杀自己的父亲于心不忍,暗中返回娘家密告其母。此时,狐偃于放粮中亲眼看见百姓疾苦,自己也有所醒悟,回家又听到女婿的预谋,更加悔痛,于是幡然悔悟,翁婿和好,倍加亲善。为了记住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日都要请女儿、女婿回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这一做法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个个争相效仿,也都在六月六日请回闺女,取其改过、解怨、免灾去难之意,后相沿成习。苏北诸县是日则蒸腊肉肘,购水果花红等,馈赠出嫁的女儿。北方有些地区是日还有夜间备新瓜果祭祖之俗。  晋南有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子馍.再带上其它礼物,一起回娘家去。如今,他们中有的肩并肩徒步而行,有的夫妻俩骑着自行车一溜风往前奔。沿途欢歌笑语,人来乍往,充满快乐的气氛。  据说,我国酒令之“六六大顺”,其原意就是源自上面所说“请姑姑”之俗:由于六月六日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这天天气晴好,让女儿顺顺利利回家来,时间久了,人们的这种思亲之情就反映在酒令中了。

  虫王节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  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六月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您可能也喜欢:  环境日的由来及意义  详解: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详解:父亲节的由来及风俗  七夕节为什么是中国的情人节?

  不同地区的六月六

  满族“虫王节”  虫王节是满族传统节日,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节日当天,每家派出一个人到虫王庙拜祭,人们杀猪宰羊,敬献虫王爷,祈求虫王爷不生虫灾,让庄稼有个好收成;留在家的人,翻箱倒柜,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藏族“响浪节”  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初四至十七举行。“响浪”是藏语,意思是“在一个地方转,求神保佑”。  节日时,藏族男女老少来到草原上和高山密林中,扎帐篷、宰牛羊、备香茶、设美酒,祝贺节日愉快。骑手们骑着骏马、牦牛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青年男女在钹、锣、唢呐乐曲声中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演出藏戏。

  土家族六月六  绝大部分土家族都将六月六称之为“晒龙袍”,与汉族称谓基本相同,但节日传说截然不同。关于六月六来源的传说很多,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这一天是湖南茅岗土司王覃篨(亦作覃垢)蒙难之日。相传,覃篨为反抗封建王朝的民族压迫,在这天惨遭杀害。在刑场上,覃篨怒目圆睁,当刽子手凌迟剥皮时,忽然从他身上飞出九条金龙,霎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朱元璋吓得从金殿龙椅上晕倒在地,连忙爬起来祷告苍天。同时下令将人晒干,扎成覃篨像,让他每年坐七天帝位。土家族人将覃篨血染的战袍抢回来洗净晒干,立庙祭祀,谓之“晒龙袍”。从民间传说看,六月六是土家族的一个重要的纪念性节日。  土家族六月六具有十分丰富的节日习俗,有的与天有关,有的与地有关,有的与神有关,有的与祖先有关,有的与年有关。与天有关的习俗主要有“敬太阳神”。湘西部分土家人认为六月六是太阳的生日,要敬祭太阳神,祈求太阳神赐给阳光,温暖万物,确保丰收。与地有关的习俗是“尝新谷”。六月六这天若逢卯日,又称尝新节,部分土家人家家打新谷,做新米饭,佐以鳝鱼为菜,以示有余,有的地方人们煮酒杀牲敬神,感谢、祈祷神灵赐与丰收。与神有关的习俗是“烧黑神”。利川、龙山等地的土家人相信黑神能驱邪除秽,每年六月六这天燃烧香烛,抬着披红挂彩的黑神游行,名曰“烧黑神”。与祖先有关的习俗是“晒龙袍”、“祭祀土王”,“祭祀向王”。绝大部分土家人每年六月六日这天,家家户户晒衣服,晒棉被,晒鞋子,称为“六月六,晒龙袍”。湘西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在每年六月六要杀猪、打糍粑、做豆腐,把亲戚朋友请来欢度节日,举行以祭祀土王为主的摆手祭祖活动。鄂西清江流域土家人称每年六月六为向王节,焚香烛、放鞭炮、祭祀向王廪君,祈求他保佑人们在水面上航行平安。与年有关的习俗是过小年。湘西严姓的土家族人在每年六月六过小年。尽管该节日习俗纷繁复杂,但仍以纪念土王覃篨的晒龙袍,以及由此延伸的各种祭祀习俗为主导。

  您可能也喜欢: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护士节送什么花好呢?  感恩节送父母什么礼物好?  动物日的由来及意义

  不同地区的六月六

  土族的六月六:“花儿会”  花儿会是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土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为期5天。  “花儿”是一种民歌,又称“少年”。“花儿”的唱词大多是即兴编成,有对唱和独唱两种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关于“花儿”,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五个美丽的土族姐妹,各个都有一副银铃般清脆的歌喉。每当她们唱起“花儿”的时候,万物都听得着了迷。许多英俊的小伙子慕名前来与她们对唱,可是整整过了三天三夜,小伙子们相继败下阵来。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五朵彩云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过来,带走了五姐妹。后来人们说,五姐妹被封为“花儿仙子”,天天为玉帝唱“花儿”呢。为了纪念她们,人们便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花儿会”。  “花儿会”期间,当地的土、回、东乡、撒拉、保安各族人民,身穿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前来赶会,而且还带着帐篷、大饼。群众络绎不绝。会上,大家互相赛歌,以沟通心灵。很多艺术家慕名而至,采集生活素材,撰写文章,进一步扩大了“花儿会”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中外驰农历六月初六,是我国农村的民俗节日。这天也是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最多的日子。虽是在同一天过“节”,但内容各不相同,饶有情趣。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博物馆日的来历  2014年闰九月是什么意思?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有哪些?  详解:闰九月的习俗有哪些?

<< 上一篇

琴叶榕的花语

下一篇 >>

膨珊瑚花语寓意